以创新为动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卫生政策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
发布人:administrator 发布时间:2018/1/8 11:02:49  浏览次数:9662次
【字体: 字体颜色
  为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积极探索新时代医药卫生领域改革的新举措, 2017年11月24日,《卫生经济研究》杂志社联合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卫生经济学会共同举办了卫生政策高峰论坛。来自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相关人员共1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主要围绕以下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专题报告和深入探讨。
  以C-DRG为抓手,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张振忠认为,应该从医药卫生体制的“内因”着手,打破“以药补医”现状,通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撬动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推进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张振忠研究员重点介绍了我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收付费规范(C-DRG),强调C-DRG是一个“1311”体系:“1”,一个规范体系,包括分组分册、权重分册、支付与管理分册;“3”,国际《疾病分类与代码》、临床疾病诊断规范术语集、中国医疗服务操作分类编码,通过三者的对接,规范中国医疗服务操作分类编码;“1”,一个平台,全国医疗服务价格和成本监测网络,用于汇总各地上报数据,以此作为疾病分组的权重参考;“1”,一套收付费政策原则。通过“1311”体系,制定规范的疾病分组、逻辑、权重以及费率计算方法,将所有疾病囊括到958个分组中,保证每个疾病都有对应的分组。张振忠研究员认为,在医院成本核算中,应逐步淡化固定成本的影响,着重考虑医院运营成本。C-DRG就是让每项诊疗操作都有对应的收费标准,从医务人员角度,鼓励其通过医疗技术服务获取报酬;从患者角度,使其接受的每项诊疗服务都有明确的价格;进而做到医院收费和患者付费的统一,切实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以医师服务费改革为契机,深化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雷海潮介绍了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成效。雷海潮主任指出,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的亮点在于医师服务费改革,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同一医疗机构不同职称医生分别设定不同的挂号费和医保报销标准,级别越高,挂号费越贵,报销比例越低,以此起到分流病人的作用,有效推进分级诊疗,缓解“看专家难”的问题。实施一段时间后,北京市三级医院工作量、专家治疗量明显下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量明显上升,扭转了北京市近20年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量占比徘徊不前甚至下降的尴尬局面。同时,平均住院天数显著缩短,并逐渐趋于稳定;医疗费用2000年以来增幅最小,群众对政策和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以创新为动力,重构医疗服务体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蔡江南教授以哈佛商学院《颠覆式创新》一书为切入点,提出“创新”应包含三个层面——技术创新、商业创新和制度创新,并尝试将“搅局”一词引入我国医疗卫生领域。蔡江南教授基于创新理念和内涵,针对目前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倒金字塔”配置现状,提出我国医疗健康领域的搅局式创新观点,将我国医疗模式分为:专家主导模式——直觉医疗(适用于综合医院、专家诊所),增值服务模式——精准医疗(适用于全科医生、专科医院等),辅助网络模式——慢性病管理(适用于病人管理小组)。通过三种模式的划分,患者可以针对自己的病症,选择适合的医疗机构就医,即需要经验判断的疾病去综合医院,已有程式化诊疗流程的疾病去专科医院或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疾病可以考虑灵活运用移动医疗。以简单、便捷的方式获得更好的诊疗服务,逐步做到去中心化,重构我国医疗服务体系,进而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可负担和性价比。
以药品改革为着力点,推动健康领域改革的“共建共享”。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傅鸿鹏研究员在肯定当前我国药品改革成效的同时,认为药品领域还存在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经营秩序未根本好转、药品保障压力依然巨大等问题。傅鸿鹏研究员指出,药品价格是供需双方通过博弈共同形成的,只改供方,不改需方,会使买方更强势,最后造成政策扭曲。因此药品改革仍要坚持“三医联动”的基本思路,以“健康优先、公平优先、质量优先”为原则,重点关注药品上市审评审批、药品短缺防范、流通企业转型升级、药师作用发挥、药品价格改革等问题,推动药品生产流通全流程改革。同时,傅鸿鹏研究员认为,“十三五”期间在“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指导下,健康领域要实施“共建共享”的原则,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发力,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形成合力,促进健康。
(本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