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朱晓丽,郑英,王清波,等.我国部分地区医联体医保总额预付制改革的比较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20,40(2):21-25.
[2] 张永强,蓝志成.门诊慢病包干付费的探索——以柳州市城镇职工医保慢病管理为例[J].中国医疗保险,2017(7):43-46.
[3] 杨燕绥.柳州市医保精细管理与支付改革评估[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9(6):16-18.
[4] 蓝志成.柳州市建立医保激励付费机制的探索和思考[J].中国医疗保险,2018(2):51-55.
[5] 范国富,范馨,单雨婷.镇江市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疗保险,2020(11):55-58.
[6] 林枫,李一平.镇江医保支付制度改革进程及核心作用[J].中国医疗保险,2014(6):30-32.
[7] 厦门市医疗保障局.厦门市总额预算下点数法支付方式改革经验与成效[J].中国医疗保险,2020(10):45-49.
[8] 江小州.金华市推行门诊“APG点数法”付费改革的探索实践[J].中国医疗保险,2021(8):49-52.
[9] 邵宁军,严欣.金华医保“病组点数法”付费改革成效评析[J].中国医疗保险,2018(4):41-43.
[10] 刘石柱,詹长春,周绿林.支付方式对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的实证研究——以江苏镇江市为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12):909-912.
[11] Barnett K,Mercer S W,Norbury M,et al.Epidemiology multimorbidity and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care,research, and medical education: a cross-sectional study[J].The Lancet,2012,380(9836):37-43.
[12] 王丽敏,陈志华,张梅,等.中国老年人群慢性病患病状况和疾病负担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9,40(3):277-283.
[13] 廖佳星,龚放华,黄娟,等.老年慢性病患者多病共存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25(28):3569-3573.
[14] 韩优莉.医保支付方式由后付制向预付制改革对供方医疗服务行为影响的机制和发展路径[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1,14(3):21-27.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王 翔.取消“两定”审批对医保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16,(03):56.
[2]孙 杨,赵 斌,王超群,等.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背景下的医疗服务需求管理[J].卫生经济研究,2016,(04):6.
[3]赵 云,王政乂.公立医院体制机制与医疗保险付费方式适配的主要模式[J].卫生经济研究,2016,(05):22.
[4]宁文忠,李 杰,孙宇航.疾病组费用分段与影响因素判别分析相结合的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6,(07):37.
[5]于保荣.医保定点机构管理新政的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16,(07):43.
[6]姜海珊.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状况的比较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16,(12):29.
[7]杨金侠,冀路肖.某省三种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调查与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7,(02):39.
[8]胡善联.论美国特朗普新医改计划的前景[J].卫生经济研究,2017,(03):3.
[9]马 雷,柳俊杰,李 军,等.天津市恶性肿瘤医保患者自付状况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17,(04):50.
[10]袁红梅,何克春,袁维福,等.医院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现状及对策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7,(04):53.
[11]顾雪非,刘小青.从数量到价值:医保支付如何驱动医疗卫生体系整合[J].卫生经济研究,2020,(01):7.
GU Xue-fei,LIU Xiao-qing.From Quantity to Value: How Does Health Insurance Payment Driv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Healthcare System?[J].Journal Press of Health Economics Research,2020,(11):7.